池長主:傳承香樟根雕精技
香樟根雕傳承人池長主在創(chuàng)作作品。
寧德網消息(馮文喜)根雕是傳統(tǒng)塑型藝術,蘊含傳統(tǒng)文化精深的思想理念,反映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太姥山流傳一種以香樟作為材質的根雕工藝,此間能工巧匠創(chuàng)造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工藝遺產。
由池姓傳承的香樟根雕工藝美術作品《和平》《慈航歸夢圓》《福祉鼎盛》先后獲得中國根藝精品展、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優(yōu)秀作品等幾十個獎項,代表了根雕藝術取得的新成果。
太姥山鐘靈毓秀孕育香樟根雕
追本溯源,根雕工藝源于家傳,明末清初,池氏先祖池臺山(1645年—1712年)繼承世代相傳的木匠雕制技藝,帶徒授學,光大匠藝,在閩浙邊界頗有影響。當其來到太姥山下起建一民居,讓人領上太姥山取材,他被這里猶如仙境般的風景所吸引,后干脆舉家遷至山里。太姥山的鐘靈毓秀孕育并深深地影響了匠師的藝術情操,致使其才藝倍增,木工技藝代有傳人。后人池步青(1846年—1901年)還給自己祖屋雕刻了《八仙過海圖》作品,線條流暢,動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現保留了下來。民國三十年(1941年),傳人池方畝做一套太師椅,靠背上雕著雙龍戲珠,腳刻著豹爪,扶手雕著虎頭,彰顯生機。
孔坪是池姓香樟根雕工藝傳承地,坐落大山深處,與霞浦交界,其地理環(huán)境優(yōu)美,至今仍留下古代福鼎往福寧一條古道。村里民俗風情濃厚,保留著不少傳統(tǒng)手工業(yè)。村中族人對香樟樹十分崇拜,相傳香樟有避邪的功用,族人在周圍栽種香樟樹,以求驅逐罔象、保佑平安。
工藝師需精益求精的執(zhí)著精神
池長主是池氏第三十五代傳人,自幼喜愛根藝,具有良好雕刻藝術天賦,具備一個工藝美術師勤快、堅韌的優(yōu)秀品質,有著大山一樣的樸實性格,為人誠懇、專注堅守,厚植工匠文化,他將祖上工藝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現代工藝美術師精益求精的執(zhí)著精神。他曾說這行手工藝,得靠自己身體力行,于是他一有時間就往深山里“尋寶”——他理想的香樟根雕材料,在別人看來不起眼的一塊木頭,在他看來或許是上好的藝術品素材,他就地取材、巧奪天工,結合自然材質,別出心裁地創(chuàng)造出許多藝術性極高的根雕作品。
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工藝美術師,重在技藝上的錘煉,池長主肯下功夫打磨作品,人們到他工作室,可以看到擺滿屋子的根雕作品,還有那些琳瑯滿目的工具,每年光是耗費的鑿子、刨子等工具就有三十多把。池長主把自己置身在香樟根雕世界里,持續(xù)磨練著技藝,也打磨著自己的心性,認認真真從藝,和諧謙卑做人。
香樟根雕獨到的工藝處理法
香樟樹往往生長于深山老林,木質堅硬、紋理清晰,多為建筑、雕刻、造船、制家具優(yōu)良用材。香樟根雕代表作《蓑翁》,被譽為工藝美術珍品,于1995年12月被國家征集收藏。該作品取材于一根被細藤彎纏過的香樟樹塊,取下細藤,便見樹塊上明顯呈“S”型的凹糟,整件物體就酷似笠帽和蓑衣。借此獨到之處,他用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之意境,將此料構思為蓑衣裹身中的漁翁形象,頗有唐風詩意。他的作品《熊貓戲竹》《奔馬飛騰》《九龍戲珠》等,也以刀法純熟,造型奇巧著稱。
香樟根雕工藝特色在于材質的保存和獨到的工藝處理方法,據傳承人介紹說,古香樟樹根雕種類按顏色、紋理、結構等分類有7種,其中最看好的是紅樟;古人多用紅樟建房屋、雕刻等,因對人體有保健之用,所以古人用紅樟做家居為多。而黃樟呈現金黃色紋理,味道能驅蚊,發(fā)揮它獨特的功用,常常用于制藥等;綠樟的材質像檀木,古代有錢人很喜歡用綠樟,味道純香,也有藥引作用;而白樟樹木質細膩,適合平雕、板雕、透雕等制作。
香樟根藝的制作與取材有講究
材質優(yōu)劣與許多因素有關系,就是取木時間也有講究,樹木要在節(jié)氣白露過后伐取下最好,那樣不開裂、不會變形,如果在春季時候取木,就會蛀蟲腐爛。香樟根雕工藝原料系香樟木,來源于森林古木,歷經幾十年乃至幾百年風雨錘煉,形成了自身質地堅韌、紋理細膩、色澤穩(wěn)樸的特點。
香樟根藝作品的加工制作工序主要有幾道要領:首先剔除腐蝕樹根,并打磨光潔;其次用快刀或細銼輕輕地剝離香樟樹根內皮;后反復打磨樹根疤節(jié)根瘤和枝杈坑洼;最后要處理香樟樹根紋理和底色,得有古色古香效果。
傳統(tǒng)香樟樹根雕以其自然形狀進行大膽藝術處理和創(chuàng)造,具備構思新奇、章法巧妙、取舍得當、意趣橫生之要點,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清新、樸素、大方、富有韻律和自然之美。香樟根雕工藝需要傳承人能別出心裁地運用方、圓形構圖,以鏤雕、透雕、拼鑲等各種技法創(chuàng)作,講究刀法,重視造型。如今其工藝得到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主要創(chuàng)作根藝造型根雕、根藝實用品、裝飾品、根藝家具。
創(chuàng)作遵循自然之理和雕刻技巧
綜觀香樟雕刻工藝,其創(chuàng)作藝術和造型方法遵循自然之理的客觀要求,對創(chuàng)造的物體進行合理的選材、施理,體現作者對樹根形狀獨到的發(fā)現和認識,具備極為豐富的想象力。在樹根造型中,融入作者對根藝的追求,強調藝術個性,體現作者具備熟練的雕刻技巧和藝術修養(yǎng)。
池長主從事根雕事業(yè)近三十年,創(chuàng)辦福鼎第一所根雕工作室———福太根藝工作室。他的作品《九龍圖》《鳳凰涅槃》分別獲得福建省文藝百花獎、中國第九屆根石藝術博覽會根藝金獎;個人獲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雕刻藝術專家稱號。2014年,他被命名為寧德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樟根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當下,傳統(tǒng)工藝得到推動和振興,由香樟根藝制造的家具,既實用又美觀,同時還反映出特定歷史時代風格。香樟工藝先后到過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展覽,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和欣賞?! ?圖片由傳承人提供)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