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 | 滴水穿石 久久為功
回望赤溪村、下岐村的過去,有個共同的底色,那就是“窮苦”。
“窮”是物質上的。上世紀80年代末依然“五不通”(不通水、電、路、電視信號、通訊),“一條褲子婆媳輪流穿” “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宗三代共一船”……這些細節(jié)都是典型體現。
“苦”是精神上的。一定程度上,這更為要命。生活的無望,帶來精神上的壓抑苦悶,看不到希望。走出去也到處遭受異樣的眼光,甚至是歧視,比如連家船民就被人嘲諷為“曲蹄”。
如何改變命運?唯有奮斗!
展開來說,無非是兩方面的合力:黨和政府的推力及個人自身的努力。
習近平同志在《為官一場 造福一方》(收錄于《擺脫貧困》一書)一文中說:“領導者的責任,主要是解決‘橋’與‘路’的問題。”“‘橋’,即搭橋,為群眾發(fā)展商品生產疏通渠道,架設橋梁。”“‘路’,就是確定本地經濟發(fā)展的路子。”
回溯赤溪、下岐兩個村三四十年的發(fā)展史,正是得益于黨和政府的巨大推力,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赤溪村在不同年代修建的3條公路,見證了小山村的滄海桑田;路通之后,又發(fā)揮生態(tài)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白茶、旅游等產業(yè),過上好日子。下岐村通過實施造福搬遷、上岸定居工程,讓村民告別了世代漂泊的生活,之后又適應時代發(fā)展,大力發(fā)展海產養(yǎng)殖、直播電商等產業(yè),逐步實現“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
黨和政府的關懷、助推,始終是村子發(fā)展、村民致富的堅定依靠和堅實保障。不過,群眾真正過上好日子,僅靠“輸血”遠遠不夠,自身必須具備“造血”能力。這就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大力倡導的“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精神和毅力。
時隔多年,他再次強調了這一理念。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通過人民網與赤溪村村民連線,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厲,在現有取得很好成績的基礎上,自強不息,繼續(xù)努力。“扶貧根本還要靠自力更生,還要靠鄉(xiāng)親們內生動力。”
赤溪、下岐兩個村的變化,也證明了這點。他們并沒有“等靠要”,而是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奮發(fā)作為,滴水穿石,埋頭苦干,才過上了紅火日子。一個細節(jié)令記者印象深刻:在赤溪村采訪期間,偶遇央企在村里舉辦集體婚禮。赤溪人感慨道,如果不是村子發(fā)展了,遠近聞名了,央企怎么可能到這里辦婚禮?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溪村的肯定和贊許。
如今,在邁步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在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進程中,一個個赤溪村、下岐村又將“更高起點再出發(fā)”。但無論如何,只要秉持“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涓涓細流終將匯成大江大河,奔騰向前。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陳娥
審核:藍青 梁輝約
責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