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意盎然——第二屆柘榮太子參采收節(jié)見聞

古生村依山傍水,有上千年歷史。總書記來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畫棟,院落干凈整潔,植物生機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興。總書記說:“這里環(huán)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tài),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
-
挖參-魏高鵬-攝
http://upload.ndwww.cn/2017/0705/1499217598525.jpg img/water1.png -
書法家現場揮毫潑墨《中國太子參第一村》
http://upload.ndwww.cn/2017/0705/thumb_630_420_1499217598976.jpg img/water1.png -
祈福儀式
http://upload.ndwww.cn/2017/0705/thumb_630_420_1499217598935.jpg img/water1.png -
游客逛參迷會
http://upload.ndwww.cn/2017/0705/thumb_630_420_1499217599376.jpg img/water1.png -
和諧圓舞曲
http://upload.ndwww.cn/2017/0705/thumb_630_420_1499217598807.jpg img/water1.png
寧德網消息(記者 茹捷 王東東 通訊員 陳麗彬 文/圖)七月柘榮,“參”意盎然。在這參田葉半枯、沃土出良藥的豐收季,八方賓客再次歡聚一堂共同感受太子參歷史文化所帶來的獨特魅力。7月2日,由柘榮縣太子參協會、福建柘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承創(chuàng)堂中藥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柘榮太子參采收節(jié)在省級扶貧開發(fā)重點村、中藥材種植專業(yè)村——柘榮縣英山鄉(xiāng)鳳洋村舉行。
作為全國唯一的“中國太子參之鄉(xiāng)”,近年來,柘榮積極挖掘傳播太子參歷史文化,不斷為太子參產業(yè)注入文化因子,激發(fā)了太子參產業(yè)蓬勃動力。本屆采收節(jié)上,柘榮太子參文化、旅游文化和民俗文化組成了一桌“色香味美”的文化盛宴,不僅使文化柘榮魅力神韻淋漓盡顯,也讓“柘榮太子參”這塊金字招牌愈加深入人心。
喜迎八方賓客 共享文化“參”宴
群山抱翠,花香繞村。
當日,鳳洋村中彩旗飄揚,人頭攢動,嗩吶、鑼鼓接連響起,喜迎八方賓客,濃濃的民俗鄉(xiāng)情彌漫山野。
陳鄭德是土生土長的鳳洋村人,一大早,他就忙著準備各種時令水果,迎接客人。“去年,我們舉辦了首屆太子參采收節(jié),打響了名氣,今年采收節(jié)的規(guī)模更大,許多游客都慕名而來,觀看祈福儀式,欣賞文藝展演,共享豐收喜悅!”陳鄭德熱情地說。
上午9時許,鞭炮齊鳴,鼓樂聲響,本屆太子參采收節(jié)的重頭戲——祈福儀式如期而至。鳳洋村農民休閑娛樂廣場,早已是人山人海。雖然烈日炎炎,但卻阻擋不了人們的熱情。“閩浙之邊,交溪之源,英山巍巍,柘水泱泱……天鐘地靈,童參發(fā)祥,品質優(yōu)良,國粹重光,舉世良藥,聲名遠揚……”隨著司儀的朗朗誦詞,古樸的祈福儀式徐徐展開。
正衣冠、三獻禮、致祭文……一位裝扮成古代藥農樣式的老參農帶著20多位太子參種植戶代表對天祈拜,虔誠敬香,祈求保佑太子參順利收獲,預祝年年大豐收。
“祈福太子參豐收的祭祀儀式,在柘榮已有百年歷史,每年太子參采收前,村民都會自發(fā)組織祈福儀式,拜天公,敬土地,禮馬仙,以求豐收,這已經成為柘榮民間信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柘榮馬仙信俗文化傳承人袁乃明說。
古樸而莊重的祈福儀式后,緊接著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文藝展演,快板《柘榮太子參》、少兒舞蹈《太子參娃》、獨唱《太子參之歌》、書畫展演《音畫柳城》、小品《幸福生活》……一個個精彩地道的原創(chuàng)節(jié)目讓賓客們深感不虛此行。
臺上載歌載舞,臺下清脆的快門聲時起彼伏。眾多攝影愛好者舉著“長槍短炮”,奔走在會場的各個角落,用鏡頭記錄著豐收的喜悅。
61歲的張亦峰便是其中最為活躍的攝影愛好者之一。
“這是祈福的圖片,這是民間書畫家正在潑墨揮毫……這樣的場景在平時是可遇不可求的。”張亦峰興高采烈地向記者展示了他當天的收獲。去年,張亦峰錯過了首屆采收節(jié),看到身邊玩攝影的朋友都收獲頗豐,深以為憾。為此,今年他早早就來到現場蹲守,希望能拍到滿意的作品。
“回去后我要挑選幾張效果最好的圖片,參加采收節(jié)‘攝影一日賽’,希望能有機會入圍。”張亦峰笑著說。
打好文化牌 提升軟實力
柘榮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和商周之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千百年來發(fā)展積淀、傳承光大,柘榮不僅形成了孝德傳統文化、休閑養(yǎng)生文化、馬仙信俗文化、歷史名人文化等獨具特色的縣域文化,還手握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中國長壽之鄉(xiāng)、中國孝德文化之鄉(xiāng)、中國太子參之鄉(xiāng)等多個“國”字號品牌,可謂是一座“文化富礦”。
太子參產業(yè)作為柘榮的傳統支柱產業(yè),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近年來,柘榮立足本土,深入挖掘和利用特色文化資源,積極挖掘傳播太子參歷史文化,不斷為太子參產業(yè)注入文化因子,特別是去年以來,通過舉辦太子參采收節(jié),不斷豐富其文化內涵,同時與柘榮獨特的馬仙文化和孝德文化相結合,提升文化軟實力,激發(fā)產業(yè)發(fā)展新動能。
這一點在本屆的采收節(jié)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除了“參味”十足的各色活動外,在活動現場,兩個白白胖胖、天真可愛、手拿太子參的“參娃”吉祥物吸引了不少來賓的目光,大家紛紛上前與其合影留念。
“‘參娃’是為此次活動精心挑選的吉祥物。”據柘榮縣英山鄉(xiāng)黨委書記楊升昌介紹,太子參又有“孩兒參”的別稱,經過精挑細選,天真可愛的“參娃”從眾多設計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此次采收節(jié)的吉祥物。
不僅在吉祥物挑選上煞費苦心,為了進一步提高柘榮太子參的知名度,展示更加豐滿的太子參文化,去年以來,英山鄉(xiāng)還加大了對太子參祭祀儀式等傳統民俗的挖掘。“與去年相比,今年的祭祀儀式更加規(guī)范,也更加能夠展示出太子參文化在當地的源遠流長。”楊升昌說。
做大“一根參” 產業(yè)促扶貧
不僅僅是文化的展示,對于英山鄉(xiāng)的參農來說,本屆采收節(jié)也預示著太子參種植的又一次革新。
采收節(jié)上,英山鄉(xiāng)14個村與福建柘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將在今年推廣“柘參3號”種植,總面積達700多畝。
“在首屆柘榮太子參采收節(jié)簽約儀式上,地方與企業(yè)的合作主要圍繞著土地流轉和種植基地面積的擴展。今年有所不同,各村與企業(yè)的合作將轉向新品種‘柘參3號’的推廣,這無疑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飛躍。”楊升昌說。
柘榮全縣太子參種植面積3萬多畝,年產量4900多噸,產銷量占全國三分之二,是福建省太子參單品種區(qū)劃的“最佳生產適宜區(qū)”和全國最大、最活躍的太子參產銷區(qū)。由于品質領先、質量優(yōu)良,2007年“柘榮太子參”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2年,柘榮縣被正式命名為“中國太子參之鄉(xiāng)”。
雖然早已“參”名遠播,但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日益凸顯。其中,品種退化日益加劇無疑成為了困擾產業(yè)進一步提升的一大瓶頸。為了繼續(xù)確保柘榮太子參在全國的優(yōu)勢地位,柘榮縣從提升品質上下功夫,推廣種植新品種。
2012年,當地政府部門委托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技術攻關。經過2年多努力,“柘參3號”應聲而出,并于2014年6月通過了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認定。2015年10月,太子參脫毒育苗技術取得省農作物品種認定書。目前,柘榮太子參優(yōu)勢品種已在該縣逐步推廣應用。
做大“一根參”不僅是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也寄托了當地農民“以藥富民”的美好愿望。
鳳陽村的村民陳巖榮便是受益者之一。在當天祈福儀式結束后,他顧不上看演出,回到了自家參田間忙碌了起來。
由于體弱多病,加之缺乏發(fā)展資金,陳巖榮一家的日子曾經過得十分艱難。去年,陳巖榮被列為精準扶貧戶后,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牽頭下,他與福建柘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協議。該企業(yè)不僅為其種植太子參提供生產資料和技術支持,并根據市場價格進行統一收購。
“去年,我一共種了6畝太子參,預計今年每畝的效益能在5000元以上,像我這樣與公司合作的農民還有10多戶,脫貧肯定是沒有問題了。”陳巖榮說。
在柘榮,像陳巖榮這樣通過種植太子參脫貧的例子還有很多。近年來,站在科學發(fā)展加快發(fā)展的新起點上,柘榮縣委、縣政府在扶貧開發(fā)“寧德模式”引領下,積極探索“柘榮經驗”,以“村企合作、產業(yè)扶貧”的鳳洋模式為突破點,在太子參等支柱產業(yè)中助推企業(yè)和群眾“聯姻”雙贏,為扶貧攻堅注入新的活力。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