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看少妇喷水高潮,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免费国产2021一区,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ol id="korfq"><nobr id="korfq"><kbd id="korfq"></kbd></nobr></ol>
    1. <s id="korfq"></s>
      <mark id="korfq"><thead id="korfq"><input id="korfq"></input></thead></mark>
      首頁 縣市頻道 壽寧新聞

      壽寧地頭村:大學生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千畝荒山披綠裝

      2022-03-10 10:36 來源:閩東日報 吳蘇梅

      寧德網(wǎng)消息(吳蘇梅)初春的壽寧,春寒料峭。但走進坑底鄉(xiāng)地頭村,只見小溪邊、山坡上、崖畔上,2000多畝山地上到處林木聳立。滿山滿眼的綠意,就像和暖的春風,吹開了身上的寒冷,讓人心中一片舒爽。

      望著這一片郁郁蔥蔥的林海,很難讓人相信,這里曾經蘆葦連天。這片林海,并非天然林木,而是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大學生魏運飛帶領村民12年奮斗的成果。

      地頭村曾經是個以香菇種植為主的村莊。20世紀90年代,周邊山崗上的雜木被村民們砍伐用于香菇種植后,只留下漫山的荒草。外出多年的魏運飛的父親魏發(fā)良返鄉(xiāng)時,看著原本茂密的叢林變得荒蕪,長滿連片蘆葦,他感到非??上?,萌生了植樹造林的想法,想讓家鄉(xiāng)恢復綠水青山的本來面貌。

      2009年,大學畢業(yè)的魏運飛,在與父親的溝通中,感受到父親對家鄉(xiāng)深沉的愛,便決定放棄上海的工作返鄉(xiāng),幫助父親實現(xiàn)植樹造林的夢想。

      2010年,他回到地頭村,大膽承包了村里無人問津的500多畝荒山,用家里準備的錢省吃儉用買樹苗,并雇請村民上山栽樹,向荒山宣戰(zhàn)。此后,他又陸續(xù)承包了1500多畝荒山,發(fā)展松木、杉木、紅豆彬等經濟林木,并建起300多畝的園林花卉苗木基地,種植紅豆杉、櫻花、玉蘭、羅漢松等園林綠化美化樹種。

      萬事開頭難。專業(yè)不對口的魏運飛在種樹上沒有經驗,只能依靠村民的土辦法,走了不少彎路。

      “最初的時候,不懂得按一定間距種植,造成8萬多棵桂花苗種植過密,到第三年時沒有及時賣出,只好將中間的大部分砍掉,只留下3萬棵,損失了13萬元。”魏運飛介紹說。

      吃一塹,長一智。魏運飛向縣里林業(yè)專家請教,并到省農林大學等地進修學習,掌握了苗木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貋砗螅麑⑿轮R傳授給村民。此后,這樣的困境再也沒有遇到過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魏運飛領著村民不停歇地栽苗、澆水、鋤草、守護,起早貪黑在山里摸爬滾打,一干就是十余年。為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他還成立了合作社,將12個精準扶貧戶納入合作社中,優(yōu)先聘請他們在基地務工,每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

      在這十余年里,魏運飛與家人省吃儉用只為把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

      “家里人在外長年經商的積蓄全部都用在植樹上了。每年年關是家里最艱難的時刻,就怕村民的工資還不上。”魏運飛感慨地說道。

      魏運飛介紹,他雇請了30多個村民幫忙植樹,每人每天可獲得180元至200元不等的工資,最多的時候,一年要付給村民工資40多萬元。僅司前村常年務工的吳開相、吳開木兩兄弟,每年每人就可以獲取工資收入四五萬元。

      除勞務費、苗木購買費外,道路、防火帶的建設也是一筆大開支。為了減少火災對經濟林的影響,魏運飛還修建了寬15米、長7.6公里的防火林帶。

      十年樹木才成林,造林是個投入大,產出慢的行業(yè)。魏運飛一家先后投入300多萬元在大山里,直到2015年,第一批桂花苗木成材才開始有了部分收入。所幸,一家人的壯舉得到了縣林業(yè)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后獲得林下經濟、森林撫育、防火路建設、產業(yè)扶持項目補助款150多萬元,大大減輕了經濟壓力。

      魏運飛表示,苗木種植是個朝陽行業(yè),在高海拔地區(qū)種植的綠化苗木病蟲害少,本地土壤、氣候適應性強,移植后能更好地成活成林。因此,他經常能接到寧德、福安、泰順、慶元等本地及周邊縣市的訂單。如今,每年的苗木銷售額可達300多萬元。

      十余年努力,地頭村的片片山頭綠意盎然,山綠了,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責任編輯:陳秋鳳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wǎng)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wǎng)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