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看少妇喷水高潮,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免费国产2021一区,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ol id="korfq"><nobr id="korfq"><kbd id="korfq"></kbd></nobr></ol>
    1. <s id="korfq"></s>
      <mark id="korfq"><thead id="korfq"><input id="korfq"></input></thead></mark>
      首頁 閩東之光 資訊速遞

      知乎者也丨林思翔:二月二上天馬山              

      2023-03-18 11:18 來源:閩東日報

      “二月二,龍?zhí)ь^”。農歷二月初二,是傳說中龍王抬頭的日子。因了龍王賜水,久旱逢甘霖,得以五谷豐登。千百年來,鄉(xiāng)間百姓一直對龍王心存感激,對大自然心懷敬畏。每到這一天,人們都以各種不同方式表達感恩之情,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二月二,早春伊始,大地方醒,也是人們踏青賞春的好時光。唐李商隱曾作《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毩鄹鳠o賴,紫蝶黃蜂俱有情。”盛贊春回大地的人間秀色。

      斗轉星移,歲月更替,二月二節(jié)俗卻代代相襲。不過隨著時序的演進,二月二活動內涵也與時俱進,豐富發(fā)展。日前,在福安舉行的二月二活動,則是以弘揚福文化為主要內容來歡度民間節(jié)日,喜迎春回大地。

      福安人何以格外惜福、崇福,說起來還有一段緣由。南宋時,因在朝為官的福安人鄭寀 ,獻詩理宗皇帝,陳述建縣道理,而獲準設縣,可謂以詩得縣;而理宗皇帝御批“ 敷錫五福,以安一縣”,可以說是以“?!绷⒖h,而且是“五?!?。因此,數(shù)百年來,五福成了福安百姓向往和追求的目標?!案W之旑^,一生平安”,福安有福有安。難怪福安人對“福安”二字感悟尤深,也倍感自豪。

      進入新世紀盛世后,福安有識之士在各方支持下,便在城南天馬山上建起了“五福樓”,并懸掛福鐘,讓“五?!庇辛司呦蟮牡貥?,寓意讓“五?!背qv鄉(xiāng)間,并借助鐘聲播向遠方。因此,二月二,登福樓,撞福鐘,弘揚福文化,便成了新的習俗。

      今年的二月二活動,由福安市總工會與城南街道辦事處主辦,內容豐富,福氣滿盈。我有幸參與其間,感受盛況。那天,祈福、接福、頌福,五福樓樓里樓外成了歡樂的海洋。但見樓頂福燈高掛,映照四方;樓前彩龍舞動,鑼鼓喧天;樓臺洪鐘撞擊,聲震蒼穹;樓堂揮毫潑墨,百“?!背氏?。如織的人流穿行其間,品福、賞福、贊福,滿臉盈福,盡沾福氣,幸福感滿滿當當。二月二,成了弘揚福文化的盛大節(jié)日。

      “福從天上降塵寰 ,五福恩敷一縣安;今向福神祈厚福,福山福水福殷繁?!边@是二月二祭天馬山社神祭文中的幾句。可見福安人對天馬山情有獨鐘。他們奉天馬山為福山、神山。將福安地標性建筑五福樓立于其上,也是表明他們對天馬山的崇敬。

      其實,天馬山歷史上就是福安的一座名山。早在明萬歷四年(1576年),人們就在天馬山建起七層的勝志塔,與河對岸的旗頂山上凌霄塔遙相呼應,組成“雌雄雙塔”的人文景觀。山上還有歷代建起的天堂禪寺、香泉寺、觀音閣、三清殿、天馬仙宮以及媽祖廟、城隍廟等建筑物,成了一方高僧大德與各路神仙薈萃之地。天堂禪寺對聯(lián)曰:“心安福地福安心,客上天堂天上客?!北磉_了當?shù)匕傩諏μ祚R山這座福山由衷的熱愛與敬慕。

      五福樓落地天馬山,讓古老的天馬山增輝添福,煥發(fā)青春。五福樓高三層,重檐斗拱,雄偉壯觀。樓前正聯(lián)曰:“天馬獻瑞九霄披鳳篆,福樓宏開八方啟龍圖。”展示樓之不凡氣勢和豐殷內涵。樓上十二生肖護欄,銅柱四立,中懸洪鐘,鐘周銘鐫一千福字,寓意福佑千秋,安澤萬眾。立于樓臺,寂然凝思,接于千載;憑欄俯視,全城盡覽,滿眼春色。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福安鄉(xiāng)賢張炯先生賦記贊曰:“五福樓集八閩之福潤,收山海之福氣,躬逢盛世,得托名郡,此樓之建,誠得之所哉!”

      天馬山秀色天然,風光旖旎。如今人們在青山翠野間建起了植物園,辟有山茶園、木蘭園、丹桂園、竹園、月季園、香樟園、櫻花園、楓香園和珍稀園九個專類園,各種植物琳瑯滿目,奇花異草爭奇斗艷。我們走在山地小路間,但見綠竹成蔭,櫻花正艷,坡上不知名的樹木正含苞欲放。春臨天馬山,分外妖嬈。置身其間,神清氣爽,不亦快哉!

      末了,借用一句古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碧祚R山高僅百余米,只因承載著厚重的福文化成了一座神妙之山。我想,光二月二上一回還不夠,有時間應該多上去走走看看。

      來源:閩東日報

      文字:林思翔

      編輯:林宇煌

      審核:林翠慧 周邦在

      責任編輯:林宇煌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